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 | 立博书法网

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

你可能很少听说颜之推,但也许听说过《颜氏家训》,也许没听说过《颜氏家训》,但作为一个搞书法的人儿,你一定听说过颜真卿。颜之推便是颜真卿的五世祖,生活在南北朝至隋年间,《颜氏家训》即是此公所撰。

家训这个字眼,听起来严肃正经不近人情,其实不过是一个吃过的盐比你的吃过的饭还多的长者,总结其一生经验,希望对晚辈后生有所帮助,同时它也起着一个存法度、立规矩的作用。

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

琅琊颜氏,权势上和王谢大族虽无法比肩,但这一门出过文人学者,出过忠臣良将,出过堪为后世典范的书家。按钱穆的说法,一个大门第,保泰持盈能达数百年之久,重点绝不在权势与财力,而在乎家教门风对门第的承传。颜氏一族贤俊辈出,也得益于此。

《颜氏家训》共七卷,分序致、教子、兄弟、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养生、杂艺等等二十条目。颜氏一族家训甚严,所以颜之推在序致里便说道“吾家风教,素为整密”,颜真卿也同样有此感慨,说家族人物“叠规矩”,我们不妨来瞧瞧挑一些家训,瞧一瞧这个门风优良的颜氏家族,到底是如何治家传家的。

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

《教子》篇说: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这话说的是,老婆虽然是隔壁的好,但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宠爱自家小孩是从天地洪荒以来就天经地义的事儿。但这是个大问题,好孩子宠爱有加尚可,但熊孩子也是被百般宠溺。熊孩子都是被宠出来的,颜之推在教子篇举了些宠溺小孩而导致熊孩子日后被天收的。

比如梁元帝时有个学士,被老爹宠上天了,话说得漂亮,老爹就到处吹嘘自己孩子,犯了错,老爹就百般掩盖,这熊孩子终于日间骄纵,得罪了当权者,被杀死,肠子都给人抽出来……

所以颜氏家风历来痛恨宠溺,骄纵,从严治家。

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

《风操》篇喜欢聊聊礼的问题,如何避讳,如何称呼合礼,这类礼数常识对今人读古书仍有裨益,比如: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

家训中此类解说,均为教子女晚辈言行称谓合乎礼数,心存一敬字。

《慕贤》中有训更是发人深省: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这里讲的便是,如果你的言论,你所学所尚,有取法别人的,一定要显豁地指出来,不能因为别人身份贵贱而区别对待。偷钱法律会处置,偷人之美的,那就是鬼神会来谴责了。

现代学术规范写论文写文章注明出处,注明引文,也是对取法对象的尊重,对学问与知识,对美的尊重。

想起了后世有一段悬案,说是宋之问看上了外甥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便向刘希夷乞这两句于自己名下,刘不与,宋之问就用土袋把他外甥压死。

窃美而杀人,惊心动魄。按颜之推的说法,宋之问的行径已经不是鬼神责之了,恐怕是鬼神都厌之。

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

《颜氏家训》对晚辈后生的教诲无所不聊,艺术,自然也不会放过。《杂艺》篇便是谈艺,对书法也多有谈及: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余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虽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使役,更觉为累。

看来颜氏一门喜爱书法是家族遗传,从颜之推的自述来看,也是一名资深的书法爱好者,而且取法乎上。可惜天分未至,写得并不咋地。于是语重心长地跟子孙说,书法没必要过精,劳神费力。

五世孙颜真卿是很听话的,他一生的重心都在家国,不在书道。但是偏偏人家心思不全在此,还写那么好,今天的书家一生都全在钻研书法,却不能望其项背。大概,祖师爷没赏给颜之推的那碗饭,是留给颜真卿了。

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

大概是天分不够,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颜之推对书艺一事颇有些意见:

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惟知其书,翻以能自蔽。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胄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颜之推这段话又黑了一票人。在他看来,明明王羲之、萧子云、王褒都是风流才俊,才学优敏,名声却被小小的书艺盖过了,或者一辈子就被书艺拖累了,别的反而不彰了,岂不可惜。至于那些觉得字写得好四处得瑟的,咱跟这些鄙陋之人不是一路人……

后人米芾一定很讨厌颜之推,毕竟看着都觉得膝盖生痛,再到我们今天的习书者,会不会膝盖更痛。

其实颜之推不过是提醒后生,不要太把书事当回事,以此名之,学问人格才是更大的事儿,理也没错。何况,颜之推他也并没有轻书法……

颜之推眼力很高,套路也很深: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是右军年少时法也。

他对二王颇为用心,谁学二王,谁从二王处得法都门儿清,没有下过精研细读的功夫,断不可能至此。

所以说,这些古人往往都是世界观上说说,哎呀,书法小道,不用在意。大道本乎学问!在方法论上,往往比谁都花的心思都精。

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颜真卿的老祖宗在家训里说了个啥

《颜氏家训》有很多教育观点今天或已过时了,有很多精辟之论却仍然千古不易,古人好的家训,往往不是简单的教条,更多是前辈智慧的总结与汇报。

家训虽然重在立规矩,听起来像是有碍个性,但事实上,低级个性人人生而有之,只有经由规矩,经由限定,最终导向的合乎理的个性,才是上上境界吧。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风影响,在颜真卿的字中我们能看到法度井然,又能看到他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力与美……

原创文章,作者:蓦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bsfw.com/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