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 立博书法网

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书影(清同治七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今天,书法很热。之所以显得那么热,大概是因为,书法已经不热了。毛笔之于大多数读书人,已经是一个从前慢时代的久远记忆,一个复古的符号。但在过去,一个读书人,八岁入学,去开始他识文断字、观书弄翰的一生,用毛笔写字,便是如吃饭、睡觉一般的日常。

今次,我们不妨走进一个元人的私塾,看看他们的写字日常。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部分内文)

在元代有一本书叫做《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编者叫做程端礼,是一名朱熹的信徒。此书看名字便知道,是一部类似家塾的教学大纲性质的著作。书中井然有序地安排了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计划,诸如蒙养阶段如何,小学阶段如何,大学阶段如何,如何去做到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且不扯远了,直奔主题——写字课程。

《日程》中如此安排:

小学习写字必于四日内以一日令影写智永千文楷字。如童稚初写者,先以子昂所展千文大字为格影写一遍过,却用智永如钱真字影写。每字本一纸,影写十纸。止令影写,不得惜纸于空处令自写,以致走样,宁令翻纸,以空处再影写。如此影写千文足后,歇读书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写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以全日之力如此写一二月乃止。必如此写,方能他日写多,运笔如飞,永不走样。

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 日本私人藏)

此段信息颇丰富,首先是习字范本的选择——选取智永《千字文》的楷书部分,刚上手的幼童可先习大字,以赵孟頫的《千字文》为范本,大字影写,而后再用智永“如钱真字”影写,影写便是所谓的摹写了,先放大写,再钱币那么大小的原大摹写。之所以那么快进入原大摹写,大概还是因为古人习字有很强的实用目的,可能要抄书,可能要作诗词、文章,一直停留在放大书写,满足不了实用的学习诉求。

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 智永《真草千字文》(关中本  故宫博物院藏)

再呢,摹字要好好摹,古人敬惜字纸,不是吝惜之惜,而是写字心存敬意,小孩子写字不能纵性胡来,也不能因为吝惜纸张,不按要求,密密麻麻写满,却走形走样,没有质量要求的数量是白作工。但有了质的要求,数量也必须有硬性规定。小孩儿平日读书写字是一起的,但初学阶段有一个集中学习的时期,于是——

在元代,一个家塾,一群坐不住的小孩儿,忽然听得先生说:“接下来两个月不念书了!”小孩却待要拍手称快,欢呼雀跃,上房揭瓦。这边先生又发话了:“集中全力写两个月字。”这边听得个个垂头丧气。这还没完,先生又补了一刀:“第一二天写一千五百字,第二三天每天两千,往后依次加一千,加到四千为止。”这边小鬼们已如泄气的皮球。

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宋徽宗《小楷千字文》(上海博物馆藏)

1500到4000字楷书是什么概念,今天一个书法爱好者,泡个茶、点根香,慢腾腾、晃悠悠,一天写上七八小时,大概能写个300-400字楷书,而这,已经是看起来相当可观的量了。把今天的书法爱好者们送入元人的家塾,大概十有八九要逃学去。

这还只是摹写阶段,为的是不走样,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把结构练稳,数量的要求则是巩固记忆,并且把用笔写活。我们继续去元人家塾里考察考察:

又使自看写一遍,其所以用千文用智永楷字,皆有深意,此不暇论,待他年有余力,自为充广可也。

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故宫博物院藏)

影写之后是看写,小孩儿摹写之后便是对临。至于为什么选取《千字文》,选取智永楷书,程氏无暇闲谈,只是颇为自得地告诉你,我都是用心良苦的,你好好体会。但恐怕要等你学有余力,才能悟到这份上喽!

 

是的,虽然读书人人人写得一手毛笔字,却也不是人人愿在这上头多费些心思的,先生呢,自然也不会在这上面做过多的纠缠,为何?因为:“盖儒者别项工夫多,故习字止如此。”

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上海博物馆藏)

儒者干什么的,读书万卷,下笔如神,通五经贯六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所以人叹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也即儒者的上上境界,不偏于一艺,君子不器。器是什么呢?器具是只能为一个用途而设,无法相通的,成器则是有拘于形而下的一技一艺;不器呢,便是朱子所谓的成德之士,体无不具,用无不周,因为他们通的是道。所以儒者没有太多时间一直在书艺上纠缠。

 

最后还附带提了一些常见的写字口诀:“用笔之法,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在元代,一个小孩儿如何习字

➤ 俞和《篆隶千字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具体的写字课便到这里了,但还没完,还得识字:“欲考字,看《说文》、《字林》、《六书略》、《切韵指掌图》、《正始音》、《韵会》等书以求音义偏旁点画六书之正。”

 

若据此要求,恐怕今日只有中文系古文字方向的研究生,能基本取得和元代小学生平等学术交流对话的机会。

 

是不是去元代家塾逛完一圈觉得自己既不是读书人,也遑论书家了?却也不必完全绝望,古人有些功课,今人无法补,也没必要补,有些却还来得及,“待他年有余力,自为充广可也”,问题是知道自己为何充广,如何充广……

本文章来源于:

https://mp.weixin.qq.com/s/GRPu2cf6OneKuUWYpeYAWA

原创文章,作者:蓦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bsfw.com/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