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千《仿赵孟頫绘羲之换鹅图》
《梦溪笔谈》里有这么一则,读来甚有趣: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只,聊备一馔。
用大白话说,便是:我用醋给你泡了一坛子曹操,用汤为你煮了两只王羲之,可大吃一顿啦。这一则大抵是嘲谑文人迂腐,能说人话,非要用典,好好的醋梅和燖鹅竟然被他写得弥漫着人肉的香味儿。
宋人也有可笑的,作诗:“水底右军方熟眠”,说的也是鹅。若都依了这群无聊文士,怕是《咏鹅》一诗首句要成“羲羲羲”了……笑话归笑话,也可知羲之爱鹅,天下人都晓得,古人书简里索性有以“羲爱”代称鹅的。
➤ 清乾隆 白玉“羲之爱鹅”子冈牌
羲之爱鹅。说起爱鹅,今天的人大概要脑补出一桌舌尖上的中国:鹅掌、鹅舌、鹅心、鹅肠、鹅肝、鹅肫、鹅腿、鹅血、鹅血……当然喽,古人也爱吃鹅,而且格外讲究,《易牙遗意》里有一道菜谱,唤作“醆蒸鹅”,作法如下:
用肥鹅肉切作长条丝,用盐酒葱椒拌匀,放白醆内蒸熟,麻油浇供。
又一种吃法:
鹅一只,不剁碎,先以盐腌过,置荡锣内蒸熟,以鸭弹三五枚,酒在内,候熟,杏腻浇供,名杏花鹅。
➤ 清初 白玉衔芝鹅形纸镇
好吃归好吃,但不要贪嘴,元人贾铭《饮食须知》友情提醒道:
鹅肉味甘性寒,苍鹅性冷有毒,嫩鹅有毒。多食令人霍乱,发痼疾,生疮疥。患肿毒者勿食。火熏者尤毒。虚火咳嗽者勿食。鹅血味咸微毒。鹅卵味甘性温,多食鹅卵,发痼疾。煮鹅下樱桃叶数片,易软。
➤ 陈洪绶(款) 羲之笼鹅图
再如此饶舌怕是要气活羲之了:在下爱鹅,不是爱鹅肉!确实,他也曾遭遇这样的友情款待。《晋书·王羲之传》载:
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千百年来,以爱鹅,不爱吃鹅闻名于世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不爱肥美甘嫩的鹅肉,又究竟爱鹅什么呢?不妨问一问他。
➤ 《王羲之像、爱鹅帖》拓片(局部)
王羲之书有《爱鹅帖》:
数日雨冷,肾气㾏腰,复嗽。动静遇风紧,陂湖泛涨,船不可渡,勿讶。谢光禄鹅在山下,悬情可爱。羲之遣。
为何爱鹅,看上去啥也没说,不过是流水账一样,交代近日阴雨连绵,身体欠安,水涨了,船难渡。谢光禄是谁,眼界所及,查无可考。
值得玩味的是后面八字:“鹅在山下,悬情可爱。”
我只挂念山下可爱的鹅啊!
➤ 任伯年《羲之爱鹅图》1879年绘
鹅在山下,与山下相对的,是庙堂。王羲之不爱做官,对朝廷各类征用,大都强推不就,也曾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地袒露自己的心迹:“吾素自无廊庙志”,我从来就没有当官的志愿。那羲之志向是什么呢?“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儿子娶妻了,女儿嫁人了,我也想归隐了。
鹅可不会在庙堂跑来跑去。挂念山下的鹅,也是王羲之心在山林的一种表达。所以等到初渡浙江,遭遇会稽好山好水好鹅,便生终老之心了。
➤ 浙江绍兴 鹅池碑实景
如果只是喜欢山林,何不言爱鸡爱犬爱狸奴。这就要聊聊鹅的本性了,鹅的性子决定了为什么是——鹅——在王羲之眼里——十分可爱。
鹅是洁净的,人只要想起鹅,断不会浮现出灰不溜秋,泥里摸爬的腌臢模样,今天的人条件反射更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晋人讲求美姿容,常以此来品评人物,同样,如果类以禽鸟,鹅白如雪,质性高洁,也合乎晋人对姿容美之诉求吧。
➤ 南宋鲁宗贵(款) 《鹅》
鹅又是霸悍骄傲的,乡间常有看到鹅追着人十米百米仓皇逃遁的,确实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痴顽。冯梦龙《古今笑》里讲痴畜生,把鹅排在最前面,道是鹅性痴,见人辄伸颈相吓,鹅和鳜鱼看到人就把鬣竖起一样,都属骄痴。
再看看《晋书》写王羲之“以骨鲠称”,有坦腹东床、推官不就的士胄之骄傲,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的名士之骄傲,究竟羲之观鹅,鹅观羲之……
据说那只被孤居姥烹了的鹅,鸣唤清长,因而羲之悬情。相传鹅鸣则蜮沉,则蛇远去,这样清长的声音,好比魏晋风流特有的长啸,山谷起一声,则人间魑魅魍魉退散……
➤ 清乾隆 《荷塘双鹅图》(款郎世宁恭画)
但不是人人都是王羲之。苏轼在《东坡志林》里悲叹:
鹅能警盗。钱塘人喜杀,日屠百鹅而鬻之市。余自湖上夜归,过屠者之门,百鹅皆号,声振衢路,若有诉者。余凄然欲赎其死,念终无所置之,故不果。然至今往来予心也。鹅不独能警盗,亦能却蛇,其粪盖杀蛇。蜀人园池养鹅,蛇即远去。有此二能而不能免死,且又有祈雨之厄。悲夫,安得人人如逸少乎!
爱鹅,大概就于羲之始,于羲之终了罢。
本文章来源于:
https://mp.weixin.qq.com/s/koRttk22R09txYbDx1ZB2g
原创文章,作者:蓦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bsfw.com/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