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关于《好太王碑》不同版本差异性的讨论,是源于肖文飞老师在杖藜学术群中在讲《宽博与古拙》专题规划的时候,发出的几张《好太王碑》不同版本的对比照片,由于结构线条等方面实在差别太大,完全像几块不同的碑拓出来的。因为火眼金睛的肖老师发现的这个问题,我心中也十分不解,便动手查阅资料,这才出现了下面关于《好太王碑》版本的讨论。
常见版本字帖差异
我们先来大体了解一下《好太王碑》的相关背景。
《好太王碑》全称《高丽好太王碑》。据考为东晋时期高句丽,19代王谈德的记功碑。由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高6.39米。宽在1.3到2米之间,四面环刻碑文,清光绪年间出土。碑文分三部分,分别是建国神话、谈德战功、守墓烟户的一些内容。碑文为汉字,大小在9-10厘米之间。是方严厚重的隶书,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是处于我国书法史中由隶向楷过渡的时期。
历史版本概述
上面是《好太王碑》历史版本的简单概述,拓本大体分为三种 ,其一是用墨直接勾填的本子,双钩填墨本;其二是原石拓本;其三是石灰补字拓本。所谓原石拓本是指在石灰补字拓本出现之前,即原碑字没有经过修改时期制作的拓本 。而石灰补字拓本则是指碑石被人用石灰修补碑字后制作的拓本 。
2
不同版本简述
根据记载与学者走访,好太王碑发现以后,由于位于潮湿的东北林区,碑上长满青苔,字迹不清。为了制作拓本,曾经火焚除苔。因为火焚,碑下截断裂,部分文字也损毁更为严重。好太王碑被关月山发现后就开始了捶拓。只是由于《好太王碑》过于高大,加上长满了青苔,也只能"手拓数字,分赠同好,是捶拓的第一人。
▼

墨水廓填本 1883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酒匂景行本
酒匂景行本是现有准确时间记载的最早拓本,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是集安当地村民初天富双勾填墨制作出的原石拓本。拓制时先轻拓出线条痕迹,再做填墨处理。因为原石六米多高,太过巨大,加上一百年前,工具简陋,拓工水平不高。文字的整体形巧与碑文相似,外部边缘过于齐整,与碑文有差异,个别文字勾描错误。
常见印刷本
杨守敬 双勾本
▼
石灰补字本
石灰补字本 1890-1937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 (附局部)
▼
民国剪裱本

▼
石灰剥落后拓本
吕耀东捐赠本
张明善拓本
根据1913年日本人关野贞《满洲辑安县和平壤附近的高句丽遗迹》中的记载,在碑旁的茅屋中。住着一个以拓碑为业的人,叫初鹏度(初天富),受当地知县之命。已经在这里拓了三十年了。因为碑石本身质量不佳,石质粗糙。再加上焚烧苔藓。拓本文字不醒目,十多年前便以石灰修补,往往用石灰修补笔画,还有直接在石灰上直接新刻出来。当时购买拓片的多为外国人,一份能买十块大洋。引来不少碑贾拓工制作拓本,所以拓本质量参差不齐。以上两个石灰拓本对字形的改造很大,却有很多意外之趣,颇有汉人气象。
不同版本结构比较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然字上,只不过是完全将字形做了修改,这一特点就更加有意思了。我们可以试着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变化。自出土以来,研究学者与金石爱好者们就将《好太王碑》归为隶书行列。但是原石拓本中然字的结构显然是属于楷书的,那拓工们在涂抹后,可能是受旁人指示,或者自发的将这一部分改为纯粹的隶书结构,好让拓片文字结构更加统一,卖相更好,更能获得买家们的青睐呢。但是原碑这一特点,正好保留了当时魏晋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楷隶并用的标志。文化水平不高的拓工们,却将这些证据給掩埋起来。这也算是‘好心办错事’吧。这一时期,由于偏远地区与文化中心地区出现的文字演变滞后现象,也催生了许多风格特异,天趣盎然的碑刻。例如我们所提的《好太王碑》、云南的《爨宝子碑》等等。
不同版本结构分析
图中所展示的是市面上常见三个《好太王碑》拓本的同字比较。我们能看出,版本之间的结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方面。比如天字两横之间所形成的的内部空间,右边两个版本横线较长,内部空间形成紧密的狭长状。而左边版本,横线较短,两横之间距离拉大,形成较为宽博舒朗的内部空间,更接近于楷书的结构特点。特别是最下面 的帝字。左边版本的竖线并没有从中间分隔结构,而是将横线分隔成左边短,右边长。错位明显,使帝字外部轮廓接近于一个直角梯形。并且加大横线距离,一改传统隶书中扁平的结字规律,有意外之趣。其他一些小的细节,例如‘余’字上面两个人字头的错位变化,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隶书对联 纸本 2020年



原创文章,作者:蓦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bsfw.com/431